English

别了,戴安娜

1998-09-1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南云 我有话说

戴安娜去世一周年(8月31日),全英及王室再次下半旗致哀。传媒当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,在此期间,电视台推出系列节目,大小报章连篇累牍,纪念画册纷纷“闪亮登场”。戴安娜再成焦点。

然而,与媒体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民众对此的相对冷淡,经过一年来有关戴安娜报道的狂轰滥炸之后,英人对此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厌倦感,近日一项民意调查显示,有83%的人认为传媒应该减少对戴安娜的报道。盖洛普在周年纪念日前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,只有6%的人表示有兴趣留意戴安娜逝世一周年的纪念。英人对戴安娜的悼念热情已经远远不再像去年那般高涨,有兴趣的人也大都只会在家中看悼念戴安娜的电视。8月23日,一家慈善机构倡议万人悼念戴安娜的活动,呼吁民众沿着当日戴安娜出殡的路线,从肯辛顿宫步行到西敏寺教堂,设想会有至少一万五千人参加,结果只有三百人响应了这项活动。

除了对报章的厌倦这一自外而内的原因之外,自内而外的原因,恐怕是英人心理的失落。当然,英人的失落感不自今日始,其来久矣,追本溯源,恐怕起于大英帝国日影西斜之际。当日英人据新西兰,当地土人毛利族原有人口30万,屡经英人屠戮之后,短短几十年内,人口锐减到4万,当其时,英人何等气盛。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惨胜之后,英人很清楚地看到,大不列颠的辉煌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。有道是30年河东,30年河西,而今气数大衰,徒唤奈何。

与此相应,英人失去理想,失去寄寓也已实在是太久了。其直接结果是该国绅士风度的有名无实,伦理道德的世风日下,国际贡献的纸上谈兵,外交政治的唯“美”是从等等。在近年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,大英帝国又屡屡暴露出其偏狭的岛国自私心态。60年代令我们想起有理想的“愤怒青年”,90年代则仅剩下没有灵魂的足球流氓。

于是就有了戴安娜,戴安娜本人有没有理想,有什么样的理想,我们不知道,我们只知道,她一度是全体英人的偶像,但现在的英人病急乱投医,错把偶像当成理想了。有一段时间,在无神的黄昏,他们甚至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造神运动。在过去的一年里,因“巨大的悲痛”而流下的热泪迷离了人们的眼睛,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、漂亮、优雅、迷人、善良,且大有亲民之风的完人,一位圣母,一位女神。不仅普通英人这么做,政府也有意无意地这么做,例如,近日英国财政大臣就称:戴安娜以其人文主义精神,令英国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。又有人认为,戴安娜之死使英国人更具同情心。此风所及,法国人近日更自发地聚集到1987年树立的自由女神像的火炬复制像下悼念戴安娜,不过这是法国人的浪漫情怀使然,与英国的情形形同实异。

不幸,戴安娜只不过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,好处很多,毛病也不少的普通人,随着时间的流逝,哀伤已变成了静默的沉思,人们有可能来重新审视自己,审视别人。不少人忽然发现,戴安娜原来也和自己差不多。的确,她为民众做了不少好事,但也仅仅是履行公职而已,何况她本人从精心塑造的良好的公众形象中也获得了不少的好处。一旦发现自己曾经勉力为之维护的理想原来不过尔尔,心理的天平就会不可避免地失衡。英人由此又一次地失落,接下来自然是对其周年纪念的冷淡,甚至是批判或者反戈一击。最近的调查表明,44%的英人同意戴安娜是个“有优点的女人,不过,她也有自己的缺点”。13%的人则认为她是个“公众形象被夸大的幸运女人”。前坎特伯雷大主教柯根则直指黛安娜为道德败坏的虚假女神。他说英国已经变得空洞无神,而只有上帝可以填补这个空虚,但在这时却出现一个虚假的女神,她或可一时填补这个空档,但将不会持久。在此之前,更有两名主日学校的老师告诉学生说,黛安娜是罪人,已经下了地狱。在各个方面的合力作用之下,对戴安娜的造神运动,恐怕要寿终正寝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